净利收缩、MPA大考来袭 中国银行业更糟糕了吗?

虽然监管从严,但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并没有想象中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月末4月初正是银行年报发布时间,各家银行的业绩渐露面目。同时,从2017年一季度末开始,央行也将正式严格考核金融机构的季末MPA,这使已经陷入净利润增速困境的中国银行业更加焦虑。

3月17日,中国平安银行公布了2016年的年报,这家公司曾经在过去四年中一直以两位数的净利润增速遥遥领先于其他上市银行,但在去年,平安银行结束了“增速神话”,净利润同比增长3.36%,这远远低于2015年的10.42%。

此外,据财新传媒3月11日报道,央行近期不仅取消了宁波银行和贵阳银行2017年的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资格;还暂停了南京银行三个月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对象资格。

这无疑是对表外理财扩张较为激进的城商行和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当头棒喝,从而倒逼此类银行收缩理财产品规模,控制新增信贷。

加之央行3月继续通过“偏紧”的资金投放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调整来维持资金价格高位,本周以来银行间资金一度呈现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本周二(3月24日)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开盘利率从2.35%提高到2.9%,甚至市场一度认为是“新钱荒”来袭。

央行去年四季度一再强调的货币政策维持中性和宏观审慎的框架下,从2017年一季度开始,中国央行将严格考核金融机构的季末MPA,将扣除现金和存款之后的表外理财正式纳入广义信贷范围进行评估。

货币政策转向、监管从严,中国的银行业会好吗?

摩根士丹利中国金融行业分析师、董事总经理徐然认为,MPA考核等政策,使得监管者使用更多政策灵活性清理金融市场,只是导致资产利率正常回归的一种动作,其实对中国银行业是有利的。

他认为,银行业最好的成长状态就是相对合理的总信用扩张。当金融机构或者银行的信用扩张超过了临界点,则因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需要融更多的资本金;对现有银行的股东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中国银行业过去几年一直以超过临界的速度进行信用扩张。现在各个银行的资产扩张速度有所减缓,但更加合理,导致风险更加可控。如果真实息差有所反弹,反而对银行的投资是最好的状态,徐然表示。

但也有不少分析师认为,由于央行信贷政策持续收紧,会导致银行业不良资产攀升,从而加速风险。

一种声音来自于中国信贷过剩仍比较严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中国信贷/GDP缺口是亚洲7个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信贷/GDP比率与长期趋势之间的差异在整个2015年都高于20个百分点,在2016年一季度达到30.1个百分点。

摩根士丹利认为,虽然中国目前的信贷占GDP的比例较大,但是远小于日本的400%和美国的350%。

中国政府的还款能力较强,净债务占GDP的比例相对日本和美国来说可控。中国政府掌握了大量的资产,政府收入来源比重日本和欧洲还是比较多,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利率上行的债务空间。

另一方面,投资者质疑中国五大行从去年三季度开始降低不良贷款的拨备率,是否有能力安然渡过这轮信贷滑坡。

目前国内工业投资贷款在总投资中占比近38%,仍相当高;预计中国2017年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可能还是正数,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有限;大量PPP项目将在2017年落地抵消了信贷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因此,2017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增速将在以工业投资企稳、实体经济复苏的情况下减缓。

徐然认为,中国银行业估值目前处于修复阶段。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并没有想象中大,据摩根士丹利测算,银行业体系的不良贷款,有1/4进行核销,1/4卖给了AMC公司,1/4进行了清算,真正变成不良贷款的总额并没有想象中大。

更多专业报道,请点击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