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友收藏百余幅宁波老地图:愿与更多同好共分享共探讨

楼稼平收藏的部分老地图。

《宁波府城厢水陆舆图》(局部)

" 我收集的这些中外老地图里都有宁波,它们本来是世界史、国别史的史料,但现在发现它们还是地方史料,对于研究宁波的港口史、外贸史乃至文化交流史很有意义。"近日,宁波地方文史爱好者楼稼平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藏品,不仅有老照片,还有百余幅大小不一、印制形式不同的宁波老地图。楼稼平表示愿意和地方文史爱好者们分享这些地图资源,一起研究宁波历史文化。

因研究地方文史而关注老地图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宁波市区的楼稼平,其网名"水银"在宁波的地方文史爱好者中颇有知名度。

上个世纪80年代,楼稼平的父亲带回一套宁波市政协整理出版的《宁波文史资料》,这套书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积而是一些亲历者的回忆性文字,既有工商从业者对抗战时期社会发展情况的追忆,也有亲历者对个人参与建校修志等情况的回忆。楼稼平随手一翻,竟被这套书吸引了。从此他开始关注地方文化,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地方文史资料,包括文字和照片。

有些文史资料里记载的城墙、河流到现在已经大变样了,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了。资料中记载的老城墙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那些老照片中的河流现在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它们应该在今天的什么位置?如果消失,它们又是怎么消失的?随它们一起消失的记忆还能够重拾起来吗?如何串起这些沧海桑田的变迁故事?楼稼平开始寻找老地图,进行今昔对比。

在朋友家邂逅1929年《宁波市全图》

1997年,楼稼平邂逅了他收藏的第一张老地图。那时,他在藏友家里看到了一张1929年的《宁波市全图》。这张约1米×1.2米的地图是宁波地方史上第一张用现代测绘技术绘制的城区地图,有明显的使用过的痕迹,它的四角和边上有不少图钉钉过的小孔。这张微微发黄的地图上还印着:宁波市政府制,实价银壹圆伍角。

彼时已有一定地方文史知识基础的楼稼平深感奇怪:旧时把城墙包围的区域叫城厢,民国时的宁波地图一般都叫城厢图,为何这张地图叫"宁波市全图"?他一直盯着地图,朋友看他喜欢,就以300元的价格把这张地图转让给了他。

回到家中,楼稼平仔细查阅地方文献资料,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问:从1927年7月到1931年1月,宁波市是从当时鄞县区域里划出来的一个区域,面积相当于如今的宁波老三区,这个存在了43个月的"宁波市"和现在的宁波市不可同日而语。

为集老地图而购买整套《鄞县通志》

在楼稼平收藏的老地图中,有一套1936年的《鄞县通志:地图》,共25张,包括了《鄞县城厢图》《甬江图》《著名乡镇图》和当时重要建筑图等。其中《鄞县城厢图》的绘制比《宁波市全图》晚了数年,除了比例尺比后者大一倍、画得更细外,还体现了当时的一些城市建设,比如拆了城墙,建了中山公园、公共体育场和图书馆以及后来与宁波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世界菜市场等。

收集这套1936年的《鄞县通志:地图》,曾经花费了楼稼平很长的时间。1997年,在收集了《宁波市全图》后不久,楼稼平在范宅看到了一张《鄞县城厢图》,他如获至宝地花400元买了下来。从《鄞县城厢图》可以看出,它是1936年出版的《鄞县通志》这套书里的一张地图,1936年的《鄞县通志》共有六志一匣,其中的一匣就是地图。之后,楼稼平一直在留意这套地图,陆陆续续地买到了这套地图中的大部分。大概在10年前,他得知一位藏友有全套的1936年的《鄞县通志》,便几次上门去洽谈,终于如愿以偿购得这套《鄞县通志》,集齐了这套地图。

《皇朝沿海图说》是最珍贵的收藏

这么多老地图中,最珍贵的是哪张?楼稼平说,是十多年前收藏的《皇朝沿海图说》。这是中国第一次参与实测的海图,而且主持当时中外合作实测工作的中方负责人是福建船政局官员、阿拉宁波人黄维煊,另一位宁波人贝锦泉也提供过帮助。黄维煊参与中国沿海实测,花了足足5年时间,成图32张。后来这套海图由黄维煊的儿子黄家鼎委托上海点石斋画报社缩印成书,楼稼平收藏的就是石印版的《皇朝沿海图说》。

楼稼平说:"石印技术是晚清引进的印刷术,它能做到印刷出来的图像与原稿一样,而且它的长处是可以快捷、低廉、大批量地印刷书籍。本来嘛,石印的东西跟珍贵两字挨不上边。但我经过多年关注后发现,研究近代地图史的各种著述中,竟从未有学者提到过它。这就显得这套《皇朝沿海图说》非常珍贵了。"

网购到两份200多年前的外文地图

互联网普及后,楼稼平开始通过网络寻找、购买老地图。前两年,他网购了两份重要的外文地图。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要求通商并增加口岸,这是中英两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接触。使团回国后,有不少成员撰写了在中国的见闻,向英国读者介绍中国,其中以副使斯当东的著述最为有名,而且版本也最多,其中一个版本附录了几张大幅地图,可惜的是,斯当东的书译成中文版时,全都省略了地图。

楼稼平网购到的这两张外文地图,就是斯当东著述1796年版的附录,其中一张记录了当年英国使团在宁波、舟山停留期间的航迹。楼稼平指着这张海图说:"这是马戛尔尼使团乘坐的'狮子号'停泊的锚地,如今属于象山的牛鼻山。"

除了实物地图,楼稼平还在电脑里存储了500多份高清电子版的世界和亚洲老地图。最近,他把研究地图的一些思考、心得写成了文章,发表在自己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上,引来众多文史爱好者点赞,他说很享受这样的分享,愿与更多的同好一起研究宁波老地图。

漫说古地图

地图不像书籍,识字的人都可以抄录,复制一份地图,除了要有专业知识,绘制的人还要有一定的技艺。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还没有进步到可以印刷地图时,地图的复制与保存比书籍要困难得多,一旦原图损毁,往往再也无法恢复。所以,古人更擅长或者乐于用文字来描绘地理环境而不是借助地图。古地图留存下来的也很少,流传至今的纸质、绢质地图,基本上是元朝以后的,印刷制作的地图年代更晚。

在古代,地图一直是权力的象征,普通百姓基本与地图无缘,使用地图的,多是皇帝、文武大臣和外交官员。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地图实物,是出土于天水放马滩的7幅绘于松木板上的地图,绘制于战国秦惠文王后期(公元前4世纪后期),墓主名丹,有广博的知识,还参加过秦伐赵取义渠的战役。我国另外两幅著名的古地图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绘制在帛上的地图,墓主是一位侯爵,两幅地图的内容都与他担任过军政职务有关。

据说象征九州的九个鼎上铸着各州的地图是给天子看的;苏秦游说赵王时,曾用地图证明诸侯国的面积合起来是秦国的五倍;光武帝刘秀起兵不久,曾在城楼上查看地图,看自己占了多少地方。

宁波晚报撰稿记者 陈爱红 摄影记者 崔引

楼稼平收藏的部分老地图。

《宁波府城厢水陆舆图》(局部)

" 我收集的这些中外老地图里都有宁波,它们本来是世界史、国别史的史料,但现在发现它们还是地方史料,对于研究宁波的港口史、外贸史乃至文化交流史很有意义。"近日,宁波地方文史爱好者楼稼平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藏品,不仅有老照片,还有百余幅大小不一、印制形式不同的宁波老地图。楼稼平表示愿意和地方文史爱好者们分享这些地图资源,一起研究宁波历史文化。

因研究地方文史而关注老地图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宁波市区的楼稼平,其网名"水银"在宁波的地方文史爱好者中颇有知名度。

上个世纪80年代,楼稼平的父亲带回一套宁波市政协整理出版的《宁波文史资料》,这套书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积而是一些亲历者的回忆性文字,既有工商从业者对抗战时期社会发展情况的追忆,也有亲历者对个人参与建校修志等情况的回忆。楼稼平随手一翻,竟被这套书吸引了。从此他开始关注地方文化,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地方文史资料,包括文字和照片。

有些文史资料里记载的城墙、河流到现在已经大变样了,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了。资料中记载的老城墙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那些老照片中的河流现在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它们应该在今天的什么位置?如果消失,它们又是怎么消失的?随它们一起消失的记忆还能够重拾起来吗?如何串起这些沧海桑田的变迁故事?楼稼平开始寻找老地图,进行今昔对比。

在朋友家邂逅1929年《宁波市全图》

1997年,楼稼平邂逅了他收藏的第一张老地图。那时,他在藏友家里看到了一张1929年的《宁波市全图》。这张约1米×1.2米的地图是宁波地方史上第一张用现代测绘技术绘制的城区地图,有明显的使用过的痕迹,它的四角和边上有不少图钉钉过的小孔。这张微微发黄的地图上还印着:宁波市政府制,实价银壹圆伍角。

彼时已有一定地方文史知识基础的楼稼平深感奇怪:旧时把城墙包围的区域叫城厢,民国时的宁波地图一般都叫城厢图,为何这张地图叫"宁波市全图"?他一直盯着地图,朋友看他喜欢,就以300元的价格把这张地图转让给了他。

回到家中,楼稼平仔细查阅地方文献资料,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问:从1927年7月到1931年1月,宁波市是从当时鄞县区域里划出来的一个区域,面积相当于如今的宁波老三区,这个存在了43个月的"宁波市"和现在的宁波市不可同日而语。

为集老地图而购买整套《鄞县通志》

在楼稼平收藏的老地图中,有一套1936年的《鄞县通志:地图》,共25张,包括了《鄞县城厢图》《甬江图》《著名乡镇图》和当时重要建筑图等。其中《鄞县城厢图》的绘制比《宁波市全图》晚了数年,除了比例尺比后者大一倍、画得更细外,还体现了当时的一些城市建设,比如拆了城墙,建了中山公园、公共体育场和图书馆以及后来与宁波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世界菜市场等。

收集这套1936年的《鄞县通志:地图》,曾经花费了楼稼平很长的时间。1997年,在收集了《宁波市全图》后不久,楼稼平在范宅看到了一张《鄞县城厢图》,他如获至宝地花400元买了下来。从《鄞县城厢图》可以看出,它是1936年出版的《鄞县通志》这套书里的一张地图,1936年的《鄞县通志》共有六志一匣,其中的一匣就是地图。之后,楼稼平一直在留意这套地图,陆陆续续地买到了这套地图中的大部分。大概在10年前,他得知一位藏友有全套的1936年的《鄞县通志》,便几次上门去洽谈,终于如愿以偿购得这套《鄞县通志》,集齐了这套地图。

《皇朝沿海图说》是最珍贵的收藏

这么多老地图中,最珍贵的是哪张?楼稼平说,是十多年前收藏的《皇朝沿海图说》。这是中国第一次参与实测的海图,而且主持当时中外合作实测工作的中方负责人是福建船政局官员、阿拉宁波人黄维煊,另一位宁波人贝锦泉也提供过帮助。黄维煊参与中国沿海实测,花了足足5年时间,成图32张。后来这套海图由黄维煊的儿子黄家鼎委托上海点石斋画报社缩印成书,楼稼平收藏的就是石印版的《皇朝沿海图说》。

楼稼平说:"石印技术是晚清引进的印刷术,它能做到印刷出来的图像与原稿一样,而且它的长处是可以快捷、低廉、大批量地印刷书籍。本来嘛,石印的东西跟珍贵两字挨不上边。但我经过多年关注后发现,研究近代地图史的各种著述中,竟从未有学者提到过它。这就显得这套《皇朝沿海图说》非常珍贵了。"

网购到两份200多年前的外文地图

互联网普及后,楼稼平开始通过网络寻找、购买老地图。前两年,他网购了两份重要的外文地图。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要求通商并增加口岸,这是中英两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接触。使团回国后,有不少成员撰写了在中国的见闻,向英国读者介绍中国,其中以副使斯当东的著述最为有名,而且版本也最多,其中一个版本附录了几张大幅地图,可惜的是,斯当东的书译成中文版时,全都省略了地图。

楼稼平网购到的这两张外文地图,就是斯当东著述1796年版的附录,其中一张记录了当年英国使团在宁波、舟山停留期间的航迹。楼稼平指着这张海图说:"这是马戛尔尼使团乘坐的'狮子号'停泊的锚地,如今属于象山的牛鼻山。"

除了实物地图,楼稼平还在电脑里存储了500多份高清电子版的世界和亚洲老地图。最近,他把研究地图的一些思考、心得写成了文章,发表在自己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上,引来众多文史爱好者点赞,他说很享受这样的分享,愿与更多的同好一起研究宁波老地图。

漫说古地图

地图不像书籍,识字的人都可以抄录,复制一份地图,除了要有专业知识,绘制的人还要有一定的技艺。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还没有进步到可以印刷地图时,地图的复制与保存比书籍要困难得多,一旦原图损毁,往往再也无法恢复。所以,古人更擅长或者乐于用文字来描绘地理环境而不是借助地图。古地图留存下来的也很少,流传至今的纸质、绢质地图,基本上是元朝以后的,印刷制作的地图年代更晚。

在古代,地图一直是权力的象征,普通百姓基本与地图无缘,使用地图的,多是皇帝、文武大臣和外交官员。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地图实物,是出土于天水放马滩的7幅绘于松木板上的地图,绘制于战国秦惠文王后期(公元前4世纪后期),墓主名丹,有广博的知识,还参加过秦伐赵取义渠的战役。我国另外两幅著名的古地图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绘制在帛上的地图,墓主是一位侯爵,两幅地图的内容都与他担任过军政职务有关。

据说象征九州的九个鼎上铸着各州的地图是给天子看的;苏秦游说赵王时,曾用地图证明诸侯国的面积合起来是秦国的五倍;光武帝刘秀起兵不久,曾在城楼上查看地图,看自己占了多少地方。

宁波晚报撰稿记者 陈爱红 摄影记者 崔引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