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讴:传统的"粤语情歌"

□姚达兑

1899年,后来成为第十七任港督的金文泰来到了广州。前一年他刚从牛津大学毕业,便立志要服务于大英帝国在远东的事业,于是经过了长途的海上颠簸,来到广州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此后逗留三年之久。金文泰于学习之余,在珠江花舫、曲巷茶楼之间,经常听到粤讴。一方面是学习语言和文化的需要,一方面是因钟情于这种曲艺。金文泰更翻译了招子庸的《粤讴》一书,并于1904年在牛津出版了其译本,名为《粤语情歌》(Cantonese Love Songs)。这个案例表明了粤讴早在百年前就远播海外,在域外有一定的影响。另外,金氏译书的题名,也点出了粤讴的性质,是为"粤语情歌"。

现今的一般广州人,对于粤讴这种广州本地的文学特产,可能并不熟知。但早在1922年,许地山先生就发表过一篇文章《粤讴在文学上底地位》,指出粤讴的作法与传统诗歌的作法类似。确实,有不少粤讴"完全具备了一首好诗应有的文学特质和美感"(朱少璋语);许先生看到了粤讴的文学价值,当年就曾积极呼吁应该保存和整理粤讴。近一百年过去了,现在朱少璋先生出版了《粤讴采辑》一书,完成了一大部分的工作。朱先生可谓是粤讴的一大功臣。

粤讴,又称"越讴",或泛称"广东调",是一种用琵琶演奏、流行于大广州地区的说唱曲艺。相传粤讴是清初康熙年间的王隼所创,后来经嘉庆年间的冯询、招子庸等人发扬光大。招子庸所辑《粤讴》是为最早的粤讴结集。1938年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说:招氏《粤讴》一卷"好语如珠,即不懂粤语者读之,也为之神移"。这一点,许地山、郑振铎两者并非粤人,也能欣赏,便可为证。

招子庸《粤讴》第一首《解心事》(粤讴也因此又称"解心事")的内容,便可知其风格绮靡,原本就是底层文人代妓女/歌女抒发其坎坷悲惨的境况。招氏《粤讴》一辑,除《除却了阿九》和《吊秋喜》两首篇幅较长、叙事性较明显之外,其他诸作,皆是短短几章,主要功能在于抒情。演唱者多为花艇珠娘或曲巷瞽师,内容上不外是自怜身世,人世炎凉,而唱腔或清歌曼唱、或委婉哀恸,走的是温柔婉约一路。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粤讴变得非常流行,得一时之风气,被用作宣传政治改良或推动革命,代表作者有廖恩焘、黄鲁逸、黄世仲、黄伯耀等人。1902年黄遵宪致信梁启超,建议引导时人创作一种内容上"弃史籍而取近事",形式上"斟酌于弹词、粤讴之间"的杂歌谣。恰逢此时,远在南美洲古巴的廖恩焘感触于时局,仿招氏粤讴而创作了近百首新粤讴,寄给在日本的梁启超。梁氏斟选出了22首,陆续发表在《新小说》(在上海发行)上,响应"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和"诗界革命",以宣传社会改良。有趣的是两人的身份:廖氏是持节奉命的大清使臣,而梁氏是亡命天涯的通缉犯,但是两人皆关心中国的未来走向,故而借助粤讴来引进欧西文明思想。新粤讴可称为时政讴、启蒙讴,其主旨鲜明。在文体风格上一改原粤讴的婉约柔弱之风格,而锻造了一种刚健、辛辣、豪迈的风格,在内容上则大大扩宽了其书写的主题,从原本的书写风月情事转而变成书写时代风云,使这种文体担负起启蒙民众、新民新国的重任。

廖恩焘作此讴的目的在于:开民智、倡女权,国民同仇敌忾,共同面对外敌,拯救颓危的国族。粤讴以粤语方言来书写,本就是民间和低层乐意接受的文类,既有案头文体的蕴藉,也有口头和音乐文体的通俗易记。新粤讴利用这种好底子,保持了旧风格,而加入了新的词汇、引入了新的精神内容,不愧是文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的一大收获。梁启超便盛赞廖恩焘为"文界革命一骁将",其新粤讴为"绝世好文"。这些作品在文学史、文化史、社会史等方面较有重要意义,可惜在过去近百年,并未受到重视。

朱少璋辑《粤讴采辑》,分为八卷,收录颇全,意义非常深远。第一卷为招子庸《粤讴》的整理本,共收122首粤讴。第二卷是香迷子所辑的《再粤讴》(1890),共69首。第三卷为《欢喜果粤讴》,收42首,辑者为慧剑,这批粤讴发表于《唯一趣报》上。第四卷是采自廖凤舒(恩焘)的《新粤讴解心》(1924),共收110首。第五卷是《黄鲁逸粤讴》,收36首,这批作品作于19世纪末。第6卷是冼玉清先生所辑的《碧琅玕馆粤讴选》,收81首。碧琅玕馆是为冼先生斋号,冼先生曾对晚清新粤讴作了主题分析和研究,此卷为重新整理本。第七卷是朱少璋所编《粤讴补辑初编》,收300首,选自1949年前的各种报章、残本和抄本,这一卷较为稀见。第八卷是朱先生所辑录的粤讴曲谱六种。朱先生指出,"研究者尚未为1949年前的粤讴作品作过较系统、较全面的整理。"朱先生已经完成了一大部分的工作,然而近现代时期的报章上还有不少同类作品。

除此之外,海外华人所作的粤讴也有不少,2012年新加坡学者李庆年曾辑录出版了一册《马来亚粤讴大全》,共收1420首作品,已具一定的规模。这些作品,仍未有人着力研究。朱先生完成的辑录工作,很有前胆性,极富意义。正如其所言,未来的工作应该是继续辑录更多的文献,并将"旧有的粤讴(声音和文字)保存、整理,让知音人能在整理的成果上多作分析,并从中发掘粤讴的好处和趣味,再进一步让年轻一辈认识、欣赏这些文化遗产"。

朱少璋先生在所编辑的作品之外,还为此书撰有一篇研究专文《鴃舌蛮音话粤讴》,具体而微地解释了粤讴的历史兴衰,这种文体的格式、特色和价值,以及整理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的研究展望。此文极为详尽,道尽来龙去脉,足为一般读者和文史专家的重要参考。要之,该书是为岭南文史研究者和广府文化爱好者的必备书籍,对广州乃至广东的文化宣传也有不小的意义。

(朱少璋编校:《粤讴采辑》,广东人民出版社"岭南文库")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