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打造主阵地催生精气神

本报讯(记者赵春喜)3月24日,商水县黄寨镇刘井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上聚满了人,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笑声掌声不断。文化大厅内,一厢,农民书法家赵世贵指导着一帮后生挥毫泼墨;一厢,王兴喜和老伙伴们在进行乒乓球搏杀。

" 一年365天,这儿最热闹。每天来这儿走走看看,心情舒畅,人也年轻了。"64岁的王兴喜老人擦着额头的汗珠说。

刘井村村民的惬意生活,得益于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建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舞台、一组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七个一"内容具体,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既要高质量建起来,更要让老百姓真正用起来;硬件有了,软件更要跟上去。

在"七个一"的建设标准上,商水县又加了一个"一":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为此,该县提出"四结合",提升干部群众精气神,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与乡贤文化结合起来,围绕村史沿革、家族名人、励志英才、乡贤人物、道德模范、公益明星、致富典型、文艺展演、文明家庭、移风易俗等10个主题,集中展示村庄文化和乡贤事迹,传承历史文明;与基层党校、道德讲堂、科技阅览室、文化书屋结合起来,提升村民素质;与善行义举、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家风家训征集等结合起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道德新风尚;与节日文化和体育比赛结合起来,寓教于乐。

在化河乡河楼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6岁的"巧媳妇"贾桂英和邻居王爱琴搬着小凳子,坐在文化广场一角,欣赏着舞台上的演出,手上却不闲着,麻溜地编织着渔网。渔网编织是商水县针对留守妇女就业特点,在家门口扶持的"巧媳妇"工程脱贫项目。"一天不紧不慢能编个十来张,交给加工点收入几十块。听戏、挣钱两不误,你说美不美。"贾桂英咯咯地笑道。

" 在高标准抓好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摸索丰富内容支撑,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群众陶冶情操的阵地,通过更多的文化陶冶和精神滋养,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商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本磊说。③6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