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注解》(局部)

编辑同志:

近来,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国民重视,我也读了一些解读、阐释古代经典的著作。其中,关于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因各家不同,引发我的思考,可否请专家重点解读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谢谢!

丰台区读者 王严

本刊约请军事科学院原军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庭华作答

老子"无为"的本意是什么?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大概是因为"无为"这个词表面上太容易给人一种消极、无所作为的错觉,从20世纪开始中国知识分子探索中国历史文化问题以来,它就常常受到误解和批评,一度被认为:"主要是反对社会人事的有为,完全是抹煞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要人消极无为,什么也不做……与宗教唯心主义所起的反动作用是一样的"。更有甚者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其实是要恢复闭塞的、落后的奴隶制社会,使社会向后倒退……要使民无知无欲,安于受剥削和奴役,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反动实质所在。"

在学术研究中,若离开具体的历史背景来诠释古人提出的观点,则难免会与其本意相距甚远。我认为,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无为"是一个涵盖着深刻意义和博大智慧的哲学词汇。"无为",既不是中国某些哲学史专家认为的"什么也不做",也不是西方学者理解的"没有行动"。世界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无为"的真正含意应该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应该说,李约瑟的理解比较科学,基本接近老子的本意。

其实,老子讲得很清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他又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就是说:道,常常是不去刻意做什么,但事情却因为顺应自然去做而无不成功。侯王若能遵守这个原则,万物就会自然成长。自然成长而至欲望萌发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教育它。道的真朴能使它不会起贪欲。天下人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自然就安定。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这样万物就会自然生长而不去争谁是创始第一,蕃生繁衍而不据为私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大功告成而不自己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老子还明确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思想,即用光明正大的方法治理国家,用诡奇的方法用兵打仗,用顺应自然不搅扰人民的方法安邦。他认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人民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民的思想越乱,邪恶的事情就越容易滋生;法令越多越森严,盗贼就会越多。所以,君王顺应自然,人民就自然化育;君王好静,人民就自然端正;君王廉政不搅扰民众,人民自然就富足;君王不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综合《老子》关于"无为"思想的阐述来看,作为政治哲学上的"无为"名词,老子完全是把它作为治国安邦的理念而提出来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只把它作为一个一般的名词来解释。老子的"无为",主要是针对并要求统治者限制和约束权力的滥用,反对实行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反对动辄随意颁布这个法令、那个制度,或朝令夕改,不讲政策的连续性。老子提倡一切法令、政策的颁布都要顺应民心,得民心,要"以百姓心为心"、"任百姓的自化(即自然)"。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

据此,德才兼备的领导者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行为做法。老子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很明显,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本意和实质。所以,司马迁评价道家学说时说,道家主张无为,实际乃无不为,道家主张以顺应自然、顺天应人为原则。应该说,司马迁对老子"无为而治"的评价,符合老子的本意。"无为"的政治智慧产生在2000多年以前的中国,老子的思想的确是伟大的、超前的。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