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歌唱着"诗三百"创立精神传统的

《诗经》三百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是我们这个民族,在自己的文化创生时期产生的精神花朵。"《诗经》是我们的精神家底。"李山对《工人日报》记者说,"《诗经》与一般诗歌集子不一样。我们这个民族,是歌唱着'诗三百'创立了自己的精神传统的;在很大程度上,三百篇的歌唱所表达的内涵、风神、韵律,展现的就是我们这个文化人群在创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传统时的所思所想,它的追求和崇尚,它对自己在世界中生存的理解感悟,对美恶好歹的判断即情感的反应,等等;归结为一句话:《诗经》的内涵,其实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诗经》还将随民族的发展而前行,传之久远。"

《诗经》为什么是经典

说到儒学经典,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四书五经",而《诗经》则居五经之首。《诗经》不但是中国文学的开山之作,更是我们民族精神觉醒之始。

什么样的作品能称为之经典?"首先,它本身要有丰厚的内涵。同时,它要对民族后续的发展产生作用,参与后世的精神建构。《诗经》便是这样的作品。"李山老师解释道,夏商有没有诗?逻辑上肯定是有的,因为人类情感的表达是很早就存在了。但是殷商时期的诗并没有传下来。再往上追溯,甲骨文之前也还有文字,但这些文献内容单一,出现便被埋起来了,没产生过作用,所以都不能算是经典。

商代有典有册,但是我们没有读到殷商和夏朝的书,我们读到的殷商和夏朝的故事,是周人写下来的,通过语词指纹的辨识,《诗经》中的商颂也非殷商时期的作品,而是西周时期,殷商后裔宋国人的作品。

从《诗经》这个时代开始,我们这个民族有意识地重视并记录自己的诗歌,这其中一定是发生了一种精神性的变化。如同小女孩有一天忽然开始写日记,还上了锁,不让别人看,就说明她自我意识觉醒了,她开始走向成熟了。到了西周,人们摆脱了鬼魅的束缚,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打量世界,诗歌的地位变得无比重要。

" 《诗经》在各个朝代,都参与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建构。孔子有一些很重要的思想来源于他读诗的感悟,内圣外王等儒家学说就在此列;汉代人在阐释《诗经》的时候,会把《关雎》阐释为周文王的夫人太姒之德。到了宋代,则更强调温柔敦厚、人格建设。那么今天在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则需要从经典中阐发出新命,冯友兰先生说'阐旧邦以辅新命',这些古代的经典才是我们骨子里边的东西,我们对它了解,容易接受,我们跟它亲切,很容易推行。"

《诗经》中的民族基因

" 《诗经》代表我们这个民族,那个时候我们性格什么样,脾气秉性什么样,都可以从中找到。"李山认为,《诗经》记录我们这个民族文化是如何看待自己和外在世界的,简单地说就是四个关系:人和自然、上与下、内与外、家与国。《诗经》显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谐、通融不重杀伐。

古希腊人把自然物化了,认为是一种财富。而《诗经》中写粮食和各种作物,则视其为衣食父母,而不是被征服的对象。"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上天赐以雨雪,灌溉百谷,我们才得以丰足。这便是我们看待自然的方式。

《诗经》中有大量宴饮题材的作品。"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推杯换盏中,主宾和谐。这反映了周代君臣的关系--虽然彼此地位有高低,但是是一个共同体。周人强调,君主和臣要一起劳作、一起战斗。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中国文明在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几乎同时发生,最后在中原地区形成,西周时代,中原地区被分成了七八十个国家,当时本来人口就不多,这样一分,每个国家的人就更少了。如果国的内部差异过大、闹起来,国就没法存在了。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在理解君臣关系上,依旧视作长辈、领导,是一家人,和西方社会有很大的不同。

《诗经》首篇是《关雎》,如果单纯看做爱情诗是不对的,它讲的是婚姻关系。家庭婚姻它导致人群之间的和谐相处,好家庭产生好的社会成员。周人与当时的殷人之间采取一种和谐的关系,就是通婚,让上层之间和上层之间互相通婚,这是中国的智慧。老话说的,姑表亲姑表亲,砸断骨头连着筋。把一个大血缘关系建立起来了,一个民族的根就出来了,所以王国维就说,周代封建制形成是一个道德团体。什么叫道德团体?可以论亲戚关系,先有了亲戚关系,再论尊卑,再建精神关系。周人建国的时候,20万人不到,以小国统治几百万人的大国,怎么办?只有用柔性智慧,用人情来解决问题。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在《诗经》中,有很多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但却不见战场的血腥,不见主动地出击扩张领土。周人信奉"天下"的观点,非我族群只要不闹事,承认并接受,对远方的族群"修文德以来之"。以周人对待殷商遗民的政策为例,是"无罪不杀、有罪不杀、各宅其宅、各田其田",并提出向殷商先民学习,一国多制,治理殷商用殷商的法度,治理东夷用东夷的法度。

我们为什么要学《诗经》

每个中国人都受到《诗经》的影响。琼瑶、梁思成这些名人的名字就是从《诗经》中来的;独领风骚、逃之夭夭、泾渭分明等成语来自《诗经》;君子精神、民本观念、和谐理念等民族思想内核也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距今已有3000年了,近的也有两千五六百年,时间很久了。可实际上,它的要素却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李山说。

《周易》《礼记》等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展现社会生活,而《诗经》则是全方位的,上到周王下到平民都可以从中找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写的就是一个很卑微的养蚕姑娘。我们的文学却不吝惜笔墨地展现她。

什么意识导致《诗经》收集大量民间的诗篇呢?便是"天听即我民听"的民本思想,老百姓的呼声就是天意。在3000多年前,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有这样观念的民族。再比如同姓不婚,重视人际关系、重视家庭等观念,到了今天我们也依旧是这样。

《诗经》中也有大量的人生智慧,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讲的是知恩图报、礼尚往来;"民之失德,乾糇以愆",告诉我们不能忽略利益的平均。

" 读《诗经》要注意其文化性,这和读唐诗重审美是不同的。"李山说,《诗经》有很多内容是非常古老的,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字面之下是用咕咕叫的水鸟判断春天的到来,这反映了先民建构生活秩序的方式,他们通过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安排农作生活,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诗歌上来就是花鸟鱼虫,就是这样来的,中国文学也从此走上了重抒情、重意境的路径。

" 读《诗经》虽然有隔膜,但是必须要读。只有读懂了,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李山感言。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