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澄泥砚 添香博鳌亚洲论坛

​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于3月23日开始进行各个议题的讨论。在“工匠精神:把‘制造’做到极致”分论坛上,来自中国、德国等世界各地的嘉宾围绕主题共同商讨,找困境、析成因、求破局,并认为工匠精神重在匠人的代代传承。

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为热词,在大小场合频频被提及。追其本源,工匠精神是美好精神的集合,它代表着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精神,代表着一种忠于艺术的献身精神,代表着一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探索精神。

而就在今年,“黄河泥都”澄泥砚受邀参加2017年博鳌亚洲论坛,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馆为来自亚洲各国参会人员带来一场“中国传统砚文化”的盛宴,充分展示的中国的“匠人精神”。

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曾有数百个砚种,主要为石砚和陶砚(黄河澄泥砚)两大类,黄河澄泥砚为陶砚之冠,是“砚史中的著名产物”,是中国东方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对之评价很高,十分珍爱,有“砚之王者”的美称。

“黄河泥都”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黄河澄泥砚和端砚、歙砚、洮河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制作工艺可追溯到汉,历代皆为贡品。宋代李之彦《砚谱》说:“唐人品砚,以为第一。”至明代,黄河澄泥砚的制作更是炉火纯青。在清代,乾隆皇帝对黄河澄泥砚尤为酷爱,御笔赋诗:“抚如石,呵生津”并编入《西清研谱》。

左一为黄河澄泥砚第七代传承人李喜阳先生

由于诸多历史的原因,黄河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在明末清初失传,从此中断了三百余年。直至上世纪80年代,经李氏家族几代人、无数次的探索与试验中恢复其工艺。到如今,李喜阳作为黄河澄泥砚的第七代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多年来致力于黄河澄泥砚的研发与推广。他刻苦学习、研究,召集了数十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在秉承古法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作品先后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并已形成了成熟的纯手工批量化定制生产模式。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